查看: 2983|回复: 6

漳河源地区两条线的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9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漳河源地区也是贫困山区,外地人关注这里印象里开始于九四年随州编钟之声报社等捐资建立小学,以助学帮困为主。零四年以后漳河源重新进入媒体视野,这十年到访者以驴友和文化遗产志愿者为主。山区助学,志愿者撰文发帖,一般展现的是贫困面貌,希望社会给予物质支援;就漳河源而言,这十年的到访者展现的主要是自然景观和文化形象,包括历史建筑、古法造纸以及淳朴的民风等。漳河源的风光和文化遗存,都是正面形象。明天开始的第三期研习营,漳河源还将迎来武汉拉图尔自然生活俱乐部社区的成员。他们主要是寻找原生态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开展儿童自然教育。漳河源应该说在两方面都是一个理想的基地。
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助学志愿者的到来,主要是助人;户外爱好者、文化志愿者、自然生活践行者来这里,主要是为自助。后者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到山区农村,客观上宣传的是农村、农业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后者的行动,其实蕴含的是一种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虽然在社会上远非主流,甚至在来访者本人身上都还是弱势,但毕竟代表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向。
也许可以认为,九四年到现在的二十年,漳河源地区经历了两条线的兴与衰。都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乡经济、教育水平差距的拉大,低成本的机器纸对手工纸的冲击,使纸农难以继续在家乡谋生,纷纷迁出漳河源到外地到城市安家。老一辈带着对家乡对祖业的不舍,年轻一代更多的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十年间这里发生的变化,超过了以往两百年。几乎同时,也正是因为都市化和工业化,都市病和工业文明的弊端凸显,城市污染严重,生活和自然隔离,传统文化遗存被逐渐抹去,网民当面交流减少,人际互信缺失,导致户外运动兴起,对传统的关注意识复苏,许多人对桃花源式的农耕生活重生向往。漳河源地区因为户外爱好者和文化遗产关注者的到访间歇性地热闹起来。
助学帮助山区的学生完成学业,但他们毕业后大多都离开了家乡,农村的精英进一步被抽离。户外、文化遗产爱好者的到访,也无从改变这一事实。最后一户纸农生活能维持多久,能在这里坚守多久,古法造纸生命能不能延续,都还是未定之数。
这里发生的一切,是全球化时代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漳河源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2013.4.19写于襄阳楚林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介绍下漳河源地区。这个地方位于湖北襄阳市以西约100公里的南漳县薛坪镇龙王冲村。这里的陈家老屋,还保存着两处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宅和古法造纸作坊。自古以来居民以造纸为生。近年受到机器纸的冲击,湖北古法造纸已经全面停产,作坊也基本荒废。陈家老屋这一处在文化遗产志愿者的支持下,正在进行造纸改良试验,希望能在市场下有一席之地,让传承两千年的古法造纸在湖北不至于断绝。
龙王冲村去年修通了到附近小集镇三景的水泥路,交通有所改善。这里也是助学志愿者长期关注的地区。1994年湖北随州编钟之声杂志社捐资在这里建立了编钟之声学校,当时有学生26人。因为造纸难以谋生,纸农和后人纷纷外迁。十年前这里还有居民50多人,现在只有7人。
龙王冲也是麦田计划关注的地区。村中心小学建有麦田图书室。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麦田计划”襄阳团队15次到南漳山区助学共计9万元
2012年12月03日 11:24    来源:湖北新闻网

湖北新闻网襄阳12月3日电 (郭世桥 王潇 毛生平)11月30日,中国“麦田计划”襄阳团队组织襄阳JEEP(轿车)群、襄阳新闻广播、襄阳帮帮团队等公益团体志愿者18人,在团队领头人麦多多的率领下,来到南漳县薛坪镇远景中心小学,开展冬日送温暖活动,为全校82名孩子送来一双崭新的棉鞋、一套崭新的绒棉衣,为18名学前班的孩子每人送上一条围巾。

  此次捐助,中国“麦田计划”襄阳团队共为远景中心小学爱心捐赠的物品折合6500元,这是今年以来,中国“麦田计划”襄阳团队第五次走进远景小学,先后为全校每名学生捐赠英汉字典、床上用品、衣物等物品折合13000元,为学校捐赠一台电子琴和一台电视机折合1500元。

  据了解,“麦田计划”起源于2003年,成立于2005年6月,由广东深圳普通志愿者莫凡被渴望读书的贫困孩子所感动而发起,成立的一个民间志愿组织,旨在为中国贫困山区儿童提供读书的机会。

  2011年11月18日,“麦田计划”成立了以志愿者敖小宝为负责人的襄阳团队,11月20日,团队到南漳县长坪镇标湖完全小学实地调研后,今年以来,先后15次深入到长坪镇的6所中小学校和薛坪镇薛坪中学、洛沐中心小学、远景中心小学及板桥镇中学等10所学校,相继实施了“一人一字典”、“为山区孩子送双运动鞋”、“麦田图书室”、“爱心小药箱”等活动,为1594名山区孩子捐赠衣物及学习用品折合60000元,为7所小学捐赠教学用具、体育用品、图书、小药箱等折合30000元,累计为南漳山区学校捐资助学90000元。

  志愿者们表示,“麦田计划”襄阳团队将常年关心南漳山区孩子的学业,关注南漳的山区教育事业,每年都将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麦田计划”为薛坪远景小学送温暖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 发表时间:2012-12-04 10:03 点击: 次


-


  南漳新闻网讯(通讯员木超 姜怀英)11月30日上午,薛坪远景小学的82名学生每人领到了一双崭新的棉鞋和一套加厚保暖内衣,40名低年级的孩子分别领到了一条围巾。

本次“冬日送温暖”助学活动,由中国“麦田计划襄阳团队募集物资,襄阳“帮帮团”筹集捐款,襄阳JEEP连队负责物资运输,襄阳新闻,共为远景中心小学捐赠物品折合6500元。这是今年以来,中国“麦田计划”襄阳团队第五次走进远景小学,先后为全校每名学生捐赠英汉字典、床上用品、衣物等物品折合13000元,为学校捐赠一台电子琴和一台电视机折合1500元。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襄阳晚报》2012年08月21日 > 26版-风物



漳河源古法造纸



□本报通讯员邓粮杨家香记者刘德祥文/摄



  在襄阳市南漳县薛坪镇龙王冲村,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手工造纸作坊。作坊主人姓陈,世世代代以造火纸为生。



  面对具有活化石意义的古法造纸,民间文保志愿者组织“拾穗者”对其进行了长达8年的记录和关注。看着古法造纸日渐消亡,拾穗者改变了只记录不干预的初衷,2011年,“拾穗者”成立“漳纸工坊”,希望通过自己的干预,留住这一古老的造纸工艺。



  8月11日,“漳纸工坊”第二届研习营活动启动,记者跟随拾穗者一同前往漳河源纸民家中,了解古法造纸的流程和现状。



世外桃源里的造纸作坊



  市区到南漳薛坪约有两小时车程,从镇政府到龙王冲村陈三爷家,先要走一段10余公里的崎岖山路,底盘低的车辆很难通行,为了节省体力,我们乘坐的轿车强行前进,途中底盘不时碰到路中硬石。到达龙王冲村一户人家后,接下来的路只能步行到陈三爷家。



  陈三爷家坐落在峡谷的低端,仅下山就要一个半小时。连接陈家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一人多宽的山间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听得见峡谷中咆哮的溪水声,却看不见底,我们走在路上心里不免发毛。



  车辆半途抛锚,我们比预计时间整整晚了两个小时,峡谷里手机信号全无,陈三爷就这样在门口翘首等待了两个小时。虽然与世隔绝,但陈三爷还是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菜肴,全部是自己种养的蔬菜和家禽。



  建于民国元年的陈家木楼高三层,倚山面水,黑瓦白墙。高墙封闭,墙线错落有致,色泽典雅大方。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中为厅堂,前厅两侧为厢房,后堂两侧为卧室,院落中间是天井,采光通风。天井的石材切割工整精细,铺设严丝合缝。整栋建筑极具美感,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年过八旬的陈三爷一直陶醉在这个世外桃源,一生只3次到过山外。



  在木楼下游50余米处就是陈氏造纸作坊。长满苔藓的古老水车在溪流的推动下缓缓旋转,进而带动水碓工作。水碓有节奏地击打竹麻,一声一声,回荡在悠长如岁月般的峡谷……



土法造纸的活化石



  陈三爷现年81岁,祖籍江西,清朝初年,祖上因躲避战乱,沿着江西、湖北咸宁、南漳冷水河及漳河源地区这条路线迁徙。夕阳余辉下,陈三爷向记者介绍了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家族故事和悠久的造纸技艺。



  清明节前后砍下幼竹,截成1米长短,用水碓打破,扎捆,放入石灰池中浸泡到腐烂。清洗后置于作坊的水碓下,水碓在水车带动下如同鸡啄小米一般将沤烂的毛竹击打成竹末。黄澄澄的竹末倒入水槽,纸民赤脚踩踏,使得纸浆尽可能均匀,然后铲到抄纸池子里,兑入山上采集的木本植物的树汁来增加纸浆的黏度。用置有抄纸帘的帘床在纸浆槽中用力一舀,然后有节奏地左右轻摇,沥干水后取出抄纸帘,倒扣在垛板上,小心翼翼地揭开帘子,一张湿润的黄色纸膜便留在垛板上,积累到约一米高1000张时成为一案。控干水分的案纸需要搓开,直到所有的纸张都松开不再粘连,再背到老宅前的场子上和河边山崖下晒干。晒干后的火纸8张一贴,40贴一捆包扎成可售商品,完成从毛竹到火纸的蝶变。



  陈三爷介绍,土法造纸工序十分复杂,总计有72道,主要生产过程有砍竹、斩竹、浸竹、干打、湿打、抄纸、松纸、晒纸。其中浸竹最耗时,大约需要100天,抄纸最具技术含量。从原材料到成品,全部手工作业。



  土法造纸效率低,但相当环保。沤泡毛竹用的是石灰水,而不是浓硫酸或盐酸,对环境污染小。利用水车可将河水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节省不少人力。从原材料到最后制作成“捆纸”则用竹篾,都是就地取材,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



濒临消亡的老手艺



  陈三爷介绍,陈氏古法造纸到他这一代已经传承了九代。漳河源漫山毛竹,水资源充沛,市场稳定,让陈家作坊异常繁忙,积累下不菲的财富,于是建房,买地,办私塾。“一天能做5尺高的纸,一尺能卖十几块银元,最好的时候能日进150块银元。”说起当年的兴盛,陈三爷笑得合不拢嘴。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法造纸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陈三爷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土法造纸每一捆成本价是15元,但市场上只卖10元一捆。手工纸造得越多,越亏本,因此只能停工。



  除此之外,土法造纸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陈三爷有两个女儿,为了保住这门技艺,陈三爷招了上门女婿秦明炎。目前,秦明炎也已经是50岁了,他的两个女儿也都嫁到了山外。



2011年11月,拾穗者在南开大学校友资助下,开展了“漳河源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成立“漳纸工坊”。为纸民修桥,帮助漳河源土纸纸样进入日文版《中国古纸谱》;在保留古法造纸工艺流程基础上,改进手工纸,进行新纸试制。“漳纸工坊”是一个由民间创意并资助建设、原住民参与管理的乡土公共文化遗产博物馆,承担展示、研究、保护和发展当地传统古法造纸。在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安排下,纸民秦明炎赴安徽、浙江参加手工纸工艺交流活动。他们试图通过造纸技术创新,改变纸民生存状态,保留这一具有较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古老技艺。
发表于 2013-4-1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8周年到襄阳,能拜访叔孙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27 20:02 , Processed in 0.0798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