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跟班

畅想未来,聊麦实践进程——跟班,一个基层麦友的观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3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班哥哥你太有才啦,老佩服你啦,那些整天牛烘烘的出来看看,跟班哥哥交给你们如何做公益,如何做人。
发表于 2012-3-13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3-13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期待和江苏、上海、湖北麦友的见面。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跟班 于 2012-3-13 20:16 编辑

两位的跟帖,会害死我的,汗。好在我是个基础麦友,位置比较贴近地皮,摔倒也不会怎样,呵呵

最后的关于抱怨的对话,实际上是在思考,为什么总社实战和聊麦照搬学习的多运营中心内拥有化解抱怨的能力。

如果换成唯一运营中心,抱怨者面对思想僵化的基层管理者的对话,就可能演变成如下模式(请注意,是可能,我可没说是必然!):

谁提的方向不对、谁做的不好?对不起,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某城麦田的方向决策和管理方法就是由谁或谁谁谁几个人决定的。

耐着性子,继续说,我提的建议是好心,可以相互商量一下。建议你去看苏门兄的帖子,选择自己合适的——(隐含的意思最好不是请离开麦田),尊重他人付出的——我们开创了或主持着某地的麦田,以及莫凡的不抱怨;

继续耐着性子说,我想试试我的建议。不要用麦田的旗号做自己决策的事情,我们用那是我们有某地麦田的使用许可证。我们策划的活动,我们提出的管理模式,你参加就行了,我们很欢迎听话的兄弟姐妹加入麦田;

最后一点耐心,我想构建一个新的团队,这总可以了吧。这是不团结,是分裂麦田,是私心吧。

双方的耐心都没有了,开始无限制的争论或是争吵。激烈的甚至会演变为团队领导权争夺战,要知道,那是唯一的领导权。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跟班 于 2012-3-13 20:26 编辑

我是想说,双方的意见不合很正常,我们和父母爱人朋友就意见完全一致吗?问题不在于意见不一致谁对谁错,而在于我们要想出个方法,解决迟滞麦田大发展的顽疾。

在唯一运营中心麦友人数超过60人之后,有人数越多矛盾越多的趋势,我们可以试着用多运营中心的思路,把抱怨变成麦田发展的推动力!总社的推广带来了分社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驰援,在分社的框架内,为什么不能照搬这一模式呢?为什么我们要持续生活在此起彼伏的争论中间,耽误了帮扶更多的孩子呢?

一旦运用了多运营中心的思路,抱怨者是不是实干者,就会一览无余。面对多方向的选择,抱怨者根本没有机会向所谓的当权派发起挑战。他们真正要挑战的是——山那边孩子的命运!为了更多的孩子,干还是说?

现实中,也许有团队的管理层,不愿意推广多中心运营。不愿意告诉麦友,你可以自己组建团队的,你可以尝试,莫凡开始没有麦田,空手可以打下一片天空,老麦起步没有制度没有先驱,可以开创麦田烽火燎原,现在条件更好,你更可以大干,我们支持你。说简单点,就是进山看孩子,我们有车有人,但是支持新团队运营起步,我们没车也没人,道理上说不通嘛。

这个不愿意捅破可以多中心运营的做法,是不是期望某地麦田就归我管,永远归我管,谁挑战我或是单干,就是想出名、就是有私心、就是捣乱,而我或我们管,就是大公无私呢?

关于是否学习总社,在本团队内推广多中心运营,是一个试金石,我隐含着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明明可以用多中心运营简单化解矛盾,同时尝试多种可能,却变成非要捆绑在一起,非要争论出谁对谁错,最后还非要听某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甚至会导致一些老麦友整体沉寂。我理解,这就是分社内矛盾频繁出现并激化的根源。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健康说的,我可以明确表态,是胡扯!!

哈哈哈哈哈哈

聊麦是走在学习、照搬总社推广麦田理念、驰援新团队的道路上,可不敢说教谁,会害死人的,哈哈哈
发表于 2012-3-13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跟班 于 2012-3-13 17:43 编辑

多谢风云兄的赞同,呵呵

实际上,分社和总社有小小的不同。

总社位于一个城市,分社一般是与总社不同的城市。问题是,即便是一个城市内,武汉的高校组也很好啊,这不也是一种多中心运营的尝试吗?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在一个城市内,有个团队专门收衣服可以不?有个团队专门运营图书可以不?有个团队就去宣传多找资助人可以不?有个团队专门在某个小区做图片展可以不(窗外兄的建议)?等等团队都建设起来,大家相互驰援,公益就变成了我们的生活。

而分社,职能可以像总社一样,更强调助学的严谨,帮着报备,为各团队协调人力和资源,为大家开创YY或面谈交流的平台,可以做好多事啊。至于分社领导权,分社下面各个工作组谁干得好,谁就可以站出来竞选嘛,总是推广麦田能力强的上来,有利于做大麦田,帮助更多的孩子。而坚持自己或少数几个人用艰苦的坚持做麦田,总不利于帮助更多的孩子。

呵呵,老百姓,说起来就是少负担啊,呵呵
发表于 2012-3-13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希望吵架,分化了麦田,耽误了麦田去帮扶更多的孩子。

至于我们该做什么。我有成文,复制粘贴。

一、麦田统计数据分析。
历经六年,麦田以年13000参加公益活动人次、10万小时累计公益时间完成了2011年度(有些分社没有上报数据,概算在总量上增加50%样子)。
活跃度分析看,集中于麦田两级管理组织者,大约200人、人均20次,大约4000人次,占到活动次数总量的30%;积极麦友按照人均10次、200人,大约2000人次,提供了15%的活动量;剩余4000人,间歇参与,人均不到2次;人均指标在年活动3-4次样子,参加志愿者预估在4000-5000人。以上数据,跟班没有全套统计资料,只能凭借印象,模糊概算。

二、麦田基层组织发展。
在40几个麦田基层组织中,活跃的(年活动次数超过20次)大致占到三分之一,一般的(10-20次)大致占到三分之一,刚起步和趋于沉寂的(不到10次)占到三分之一。
麦田基层组织一般是响应总社号召、接受麦田理念而起,但成立后相互间沟通驰援能力不强,组织向外辐射公益理念、推动临近县市空白点构建麦田基层组织的意识淡漠,麦友个人打酱油无法完成团队间合作、加快空白点建设的任务。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组织发展对麦田的贡献度。
统计分析清晰地表明,只有构建麦田基层组织并推动其更加活跃化,麦田为孩子提供的活动人次数和小时数,才能显著增长。针对的对策是空白点建设。

空白点建设,就是号召所有活跃分社,都要有明确的空白点建设计划,成立相应的驰援工作组,以在分社活动城市外构建麦田基层组织为己任。在本市所辖区县,构建组织构架齐全的工作组;在相邻地级市,构建组织构架齐全的友好团队。需要强调:一个运营的麦田组织,其管理团队一般一年组织活动的能量只有20-30次,一个基层组织内容纳的积极麦友(年活动次数平均20次)的容积也只有5-15人,两者均不可能无限增长。但组织数量可以无限增长,从而推动麦田做大做强。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化空白点建设,
可以防范现有团队内部矛盾,不对撇的分开干,就不会有内耗了;

可以强化组织之间的相互驰援,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可以实现永续进步;

空白点建设过程中,会持续出现永久性管理人才稀缺,在需求面前,麦友勇敢站出来,就是承担责任,相反组织不发展,团队需求被现有的几个人主导满足了,新麦中积极麦友想承担责任却找不到工作方向,可能造成持续性人来人走现象,甚至可能累积成队内矛盾;

在广大的区域内,只有孤独的零星团队存活,很容易让团队管理者们走向井底之蛙的思路,多团队之间沟通,既有利于开阔眼界,也有利于老团队自我更新。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空白点建设具体实施办法。

号召空白点建设,对内看,可以带来活跃分社保持并逐步提高活跃度;让麦田计划深入各县、甚至乡镇;让麦田基层组织的管理层在分社内,有相互驰援、相互促进、相互监督、自我更新的能力;防止一个区域的麦田组织,成为只有几个人、十几个人玩的游戏。对外看,可以让麦田大发展,可以推动麦田邻近组织之间的密集沟通进步,可以对沉寂团队起到强烈的推动作用。

号召空白点建设,总社可以构建这个方向的统计和表彰管理体系,让这项工作可以较快的发展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跟班 于 2012-3-13 21:37 编辑

空白点建设要点:
1、明确各个基层组织之间的平等性(相邻组织之间当然平等,分社内市里的分社与县里的工作组也要平等,只是市里承担报备、助学、协调等工作较多而已)。
2、速度推进空白点自主化。最大限度的呼吁当地麦友扩大宣传、提高活动频率,构建齐全的组织架构。一般驰援2-5次,历时半年,一个空白点,就可以构建完成。
3、首批空白点负责人和五人组,可以由老大哥团队协调产生,半年、一年后自主改选即可。
4、积极推动县级团队向乡镇进军。
5、空白点建设以组织推动形式开展,可以让空白点建设落到团队间沟通协调的框架下,形成两个或多个运营中心良性互动、相互驰援的局面,以确保新团队能够安全起航。杜绝麦友个人去推动(当然,强烈支持麦友个人异地参加活动打酱油),防范麦田文化和制度在空白点建设中走形。
6、在一定的区域内,一旦形成几个团队密集互动,就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带动薄弱地区,加快公益理念的宣导进程。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跟班 于 2012-3-13 21:37 编辑

五、尝试驰援空白点建设的体会。
自去年聊麦雪域、健康、南海、冯部长等一批麦友推动开展聊城8县市巡展和驰援淄博到现在,半年时间过去了。对外主要是驰援淄博、德州,未来可能开辟济南、泰安,对内主要是支持临清、高唐、阳谷等各县,间或去外地打酱油。未来可以预期,半年后至少有两个团队可以在聊麦的驰援之后实现独立运转,3-4个团队处于不同的起步阶段,山东中西部麦田蓬勃发展的势头,已经不可逆转。

多中心运营的思路,让聊麦在内部分工中,也有了不同的思路。比如大学生志愿者,我们可以当做一个组织一个中心来看待,他们可以定向完成图片展(2-3个老麦友支持)、整理物资、网络宣传等等工作。大学生麦友工作组和成人麦友工作组之间的驰援,给了聊麦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有了战略纵深。

这些新团队,每个都能稳定10-30个麦友(未来自然更多),2012年聊城以外发展新麦友100-200人,应该可以预期。团队多了,各自规划自己的活动,大约的节奏是每月一次到二次,山东中西部累计可以实现的活动次数,比较2011年,会有成倍或数倍的增长。这种增长模式,让我们感觉到,是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公益强大之路。

多中心运营,没有给聊麦带来过大的压力,相反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大家视野开阔了,工作与责任分散化了,朋友多了,意见讨论也完善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自身发展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多中心运营之后的思路。在新团队独立运营之后,我们会继续呼吁,接受了聊麦驰援的团队,不要回报聊麦。要用推动其他空白点团队发展,回馈聊麦的驰援,让星火变成燎原。以一年新增一个驰援团队计算,山东中西部未来就可能形成多对多的团队驰援模式。

麦友单兵去打酱油,话语权有限、资源有限、时间有限、能力有限,但团队驰援这些问题都不存在,驰援组交替出马、整体谋划,客观上增加了新团队的存活率。

多中心运营的模式,没有正面批评保守不发展、某地麦田成了几个人十几个人封闭的游戏、公益人自我感觉高尚、局部麦田领导权争夺造成内斗不断等等现象。而是用引导来化解保守和内斗,在发展的过程中,把阻力减到最小,也是实现速度且无伤害扩张的关键。

在雪域的建议下,多中心运营有了相互联系沟通的YY交流模式予以补充。在团队平等的理念之下,大家闲聊,确认哪个团队去驰援哪里,各个团队都有什么心得、有什么进展,可以让大家更协调也更开放。此项活动尚处于筹备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跟班 于 2012-3-13 21:38 编辑

六、资金和基金会立项支持。
    在组织发展上的创新,也是一种创新;保持资金、服装、图书为主的助学,也是麦田的一种创新;构建全员平等、所有团队平等互助的新相互关系,也是一种创新。需要强调,以上三个创新,可以强化麦田专注于助学的形象,构建麦田的核心竞争力,是做专、做细、做大、做强之路。

在团队驰援空白点建设的过程中,麦友AA费用剧增,且驰援者位居幕后、新团队冉冉升起。为了鼓励空白点建设,麦田基金会是否可以定向报销油费、补贴住宿费,以团队申报空白点建设计划和汇报为沟通确认费用额度的制度保证。

有限的资金应用于组织构建方向,可以通过组织扩张,增强定向资金的募集能力,让这部分资金实现自运转。备注:聊麦已经有了一笔定向支持组织发展的专用资金,但规模不大、仅够本团队使用,麦田基金会可以让这一模式遍布全国所有活动分社,是在给各地麦田提供种子资金,会引发组织扩张并引导更多的人走向公益,带来更多的助学款,影响将是巨大的。

七、总社的评价和引导。
在分社职能转变尝试,由单一的运营中心,向运营中心+理念推广中心+团队驰援中心的变化,总社应该有个明确的态度。这毕竟不是麦友个人打酱油的简单增加,而是分社职能的延展。

如果能够得到总社的肯定,并予以推广,改变的将不是山东中西部的几个地方,可能是全国性的。在团队驰援的问题上,聊麦有广泛的共识,聊麦不想成为全国各个分社中所谓最活跃的团队,而是希望更多团队走上团队驰援的道路,实现自我职能转变,开创多头并进的局面,做成事情才是硬道理。至于聊麦,历史不足一年,本地麦友不足50,能勉强位居全国各个团队的中游,就不错了。

一己之见,抛砖引玉,敬请批评。

                                   基层麦友:跟班
                                      2012-3-13
发表于 2012-3-13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些分社,大家就这点活动能力,

分社数量*20次,大约就是活动总次数;

总次数*10-20人,大约就是活动总人次数;

总人次数*3-6小时,大约就是总小时数。

看看这个公式,唯一可以变化的,能有无限发展扩大的只有一个——分社数量!!

这就是我从统计分析入手,得出的结论。

组织不发展,能力很有限,资助人还在抱怨抢不到孩子,我们谈深度助学,有点远了,呵呵
发表于 2012-3-13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您说的那些组织,这是实话。

我只知道两件事,一件事是资助人拿着钱,找不到孩子,在抱怨,原因是志愿者短缺。而更多的志愿者需要基层组织增加数量来容纳而不是独立运营中心的扩张(实践证明,独立运营中心扩张后,矛盾倍增,且五人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能无限多的组织活动)。

另外一件事是,寂寞书生说,你需要多少孩子,告诉我,一个镇,我就给你找3000个孩子!

很多孩子没有得到帮扶,这是我关注的事实。

所以,我强烈同意聊麦做简单的组织复制性扩张,以便容纳吸收更多的志愿者,不要让我们志愿者组织的迟滞发展,成为阻碍捐助人和孩子之间,数量有限的桥梁。

多建些桥梁,就多些捐助人和孩子的满意,改变孩子的命运,从基础做起,是一种选择。

至于深度助学,需要志愿者和组织有更多的能力。现在的麦田,连起家的助学都没有做大,基层组织不光是增长速度慢,还经常内部羁绊,不断的流失老麦友,很是不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24 17:02 , Processed in 0.07652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